上次静下心来认真读课外书已经是八九年前,初中那时候了。遥想那时候还没有属于我的智能机,在学校窝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在家里也是一看就好几个小时,眼睛离开书的时候就像失明一样地眩晕。同学们都很爱看斗破苍穹、龙族这种小说,我也有尝试过,但提不起神。可能是从小听多了外婆、外公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吧,反而对余华、莫言、毕淑敏这些人的作品情有独钟,看的时候很有代入感,甚至看得我眼中常含泪水,哈哈,现在想想真矫情!
这两年也有好几次想过要读一读书,也买过《三体》这样的实体书来看,奈何始终沉不下心来,一本都没有有始有终地看完过,读书的兴致也愈发地变淡了。
近期我妈有提让我平时喝喝茶看看书,这才又打起看书的念头。想看一些对个人成长有帮助的书,又想从一些引人入胜的书开始,以免一开始就丧失了兴趣。于是又不知道是第几次地下载了微信读书,开始了这段新的旅程。
最开始看的两本书都是首页推荐的,我看好评如潮,就不加犹豫地加入了书架,先从这种故事性较强的开始读起吧!
2023/04《长安的荔枝》
刚开始听到这个书名总感觉很熟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难道这本书是写这个的?
果真如此,哈哈,以前也只是稍微听说过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没想到这本书以这个为背景,描述了主人从 被迫当上荔枝使,到充分调研运送荔枝的可行性,到实验验证他绞尽脑汁相处来的运送方案,再到最终的成功实施 的这整个过程。
主人公(李善德)老实木讷,为人正直,但面对强权又无能为力,且只有借助上面的势力才能完成运送荔枝的“重任”。虽然主人公每做一件事他都知道这在违背本心,却又不得不从。故事从头到尾读下来也算是酣畅淋漓、引人入胜吧。由于写这段话的时候离看完这本书有些时日了,很多东西也就是图一乐看的,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点。
其一,一将功成万骨枯!送个小小的荔枝,牵扯到从长安到岭南的各个地方的全部百姓。不计其数的人被迫地参与到了这几个荔枝的运送中,从服役,到额外的充当运送经费的纳税。皇上只为博得妃子一笑,就可以随意地牺牲掉这么多人的利益。哈哈,我要是皇帝就好了,我再笨应该也不会干这种事吧,中华文化上下到时候没准就不止五千年了,哈哈哈哈,开始做白日梦了。
其二,书中多处描写了官场中微妙地语言、行为,说实话,不得不佩服。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暗藏许多玄机。简单的一个行为,可以达到让多放满意的效果。总之,这里三言两语我是解释不清楚了。真的为作者的这些描述感到折服,这没一些社会阅历,没读过几本书怕是写不出来了。
在看完这本书后查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马伯庸),虽然没听说过这个人,但惊喜地发现,《显微镜下的大明》竟然是他写的!上学期冲着演员张若昀去看了这部新出不久的电视剧,讲的是主人公一根筋要纠正人丁丝娟税的故事。哈哈哈,没想到这么巧,当时感觉这个电视剧也挺有趣的,看后面有没有机会再读到马伯庸的其他作品。
运气也算是比较好,选到了这本书作为这段阅读旅程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我后续的阅读欲望。
2023/05《我在北京送快递》
微信读书首页刷到这本书,好评如潮加上引人注目的标题,成功让我把它加入到书架。这本书看了6个小时,从在北京送快递开始,记录了作者(胡安焉)人生以来的近20份工作历程及心路。
这本书前面的章节全程采用流水账的记录形式,全程记录自己的经历自己作者当时的直观情绪,故事上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中间部分甚至看起来有点糟糕,不断地在记录他的各个工作,看的时候忍不住想要跳过,没有什么阅读的欲望。但最后的几章好像又还不错,文字上更有深度,引人深思的东西更多了。点开微信读书里面其他读者的想法,大家各持己见,虽然有些地方观点完全相反,但却都很有说服力,哈哈哈。
个人认为这本书整体还是不错的,可能是因为我的性格在某些程度上和作者很像吧,比较有代入感。如果我身处在文中提到的多个处境,我大概也会做同样的选择吧。比如,不善于拒绝别人,极度不想麻烦别人,对关注的人的情绪比较敏感等等。貌似这些都属于讨好型人格,但我个人觉得也不完全是,我更适合我的描述是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哈哈哈哈,有点自负了。
读完后有去百度作者的其他作品和他的年龄,我很好奇,作者换了近20份工作的,从快递员,到广告设计,到开服装店,……,最后到写小说,每一段的跨度都很大,如今是什么状态。结果一看,豆瓣的作者介绍是待业,而且这是他唯一一个作品,哈哈哈……果然又回到了书中描述的“躺平”状态,而且作者才44岁,平均一两年换一份工作的频率也确实有点高。但这样的经历也让作者有了充分的社会阅历(虽然都只是在服务行业内的阅历),也算是一种精神财富吧。
作者说他想写作的时候就会辞掉工作,以躺平的方式专注写作,或者找个不累的工作,闲暇时间来看书写作。书评中,很多读者是不认可这种“躺平”的生活当时,认为作者在传递一些负能量的东西。作者的说法是:“但是,不能通过写作谋生,对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写作于我的意义因此变得更加个人、重要、特别和纯粹。虽然我写得不多,但对我来说,写作就是我生活的另外部分,属于自由的那部分。”我认可作者的说法,也认可大部分读者的锐评。放到我个人身上,属于我的那部分自由又是什么呢?总不能是学习吧,貌似我以后也不能从我以后的工作中获取乐趣。看来还是得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次 yd 说羡慕别人有摆摊的一技之长,哈哈哈,虽然已经过了可以放肆发展兴趣爱好的年龄段,但希望我也能找到属于我的那份自由吧,为时也不晚,目前来看最有可能的就是拍照吧,虽然现在不太可能投入太多精力在这方面。
此外,作者用下面这段话作为全书的结束,讲述了他在写作是遣词造句的一些想法:“故此在一些细微的方面,我也吃不准自己有没有受情绪左右、有没有偏离客观。为此我已尽己所能地换位思考,尝试理解那些令我不愉快的人和事,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目的,尽量不带倾向地客观还原,减少作出评价。事实上,今天我对自己所有的打工经历,只怀有感激和怀念,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怨忿——我承认曾经有过,但已经全部放下了。因为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我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再看其他一些读者的想法,很喜欢其中一句,“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重生!”
再结合我目前的焦虑、担忧,和老妈对我说的一些话,真的很有触动。无法改变改变社会就只有改变自己,精神内耗折磨的只是自己,着手于眼前,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少说多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023/05《活出生命的意义》(一半)
当初这本书出现在首页推荐,又被书名吸引,想看看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书的前半部分(此时也只看了前半部分)都在讲述作者二战期间,在集中营中的各种悲惨遭遇。具体的遭遇和大名鼎鼎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发生一样,个人感觉这部分的描述没有很强的连续性,作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很难勾起我阅读的欲望。后半部分稍微瞄了一下,大致就总地论述作者从这段经历中总结出的生命的意义。好在之前有看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相关的纪录片和电影《波斯语》,还算有一些代入感,能具体体会到作者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不然这前半部分我也很难看下来。
这本书应该还是很具有教育意义的,我们现有的生活和集中营中的生活对比来说可以说是天堂了,尽管也面临这各种困难,但至少都能自由地掌控自己的生命。等后面有兴趣了再读读后半部分吧。
2023/05《被讨厌的勇气》(一半)
这是 yd 推荐的一本书,第一次看心理学的书籍,果然感觉不太适合我,虽然书中很多东西讲得很有道理,但是有些东西过于理想化,很难引起我的共鸣,看起来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感觉。看的战线拉长后又会感觉看了后面忘了前面。虽然托托拉拉地一次看一点,看了很多东西也忘了,但看的当时是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或许看书的本质就不是要记住这些吧,在看书的这个过程中,这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也许会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渐渐地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上。6 月想起来看这本书的时候就看一看吧,还是坚持把它看完。
2023/06《硅谷钢铁侠: 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
这是看过的第一本人物传记,讲述了马斯克从开挂般的童年到创办paypal,到创办 spaceX,太阳城公司、特斯拉,并成为全球首富的传奇经历。由于马斯克的人生开局就开挂,看起来没有什么代入感。看完后对马斯克最深刻的优点就是他的为梦想付诸实现的行动力、学习天赋、年少时的广泛阅读、有前瞻性的眼界、异于常人的勤奋、对能人的求贤若渴、快速做决策的能力。缺点的话,主要就是他暴躁的性格、对员工过于苛刻吧,可能这也是他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对员工比较严格,但他的员工无不对他表示崇拜。
我一直认为看名人的人物传记就是在学习一门成功学,我是很讨厌这种学习的,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能接触到的资源不一样,书上的成功也是不可复现的。此外,书籍能传递的信息也有限,信息传递的过程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省略,也可能被特意美化或恶化过。
但不得不佩服马斯克,竟然从一开始就以为人类的繁衍作为初衷,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将这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想法一一实现了。
总之,看完感触最深的就是马斯克的执行力、勤奋程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果然比你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
2023/06《小王子》
《小王子》这本书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听说过了,记得当时还写过它的读后感作为学校的作业,但好像当时也是网上抄的吧…虽然这本书很出名,但总感觉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不是有点过于幼稚了,毕竟这是小学时就被要求读的书,就一直没有再去看,哈哈哈。直到今天首页推荐了,正好无事可做,一口气又看了一遍。
这本书篇幅很小,以我龟速阅读都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看完了,全程还时不时看看别人的想法。全文以小王子和那朵玫瑰花的爱情为线索,用简单的文字讲述了小王子在各个小星球游历的故事,小王子以小孩的童真对待遇到的地理学界、商人、国王、虚荣者、酒鬼、狐狸、毒蛇以及玫瑰花。
文中简单的文字和故事却能真实地映射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人的身上,无时无刻都在引发读者的思考。但最让我动容的还是小王子和玫瑰花的爱情故事,译者序中所写的那样,“就像玫瑰与狐狸对于小王子,虽然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只狐狸与玫瑰,但只有它们对于小王子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它们是小王子用心去认识,用时间去了解的,这就是爱。真正本质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只有用心去体会。”小王子和玫瑰花的爱情故事简直就是一个悲剧,两个有心的人却能走丢了。再结合自己目前和她的情况,虽然还不知道她是啥想法,但真希望不要落到和小王子一样的结局呀!
摘抄
-
忘记一个朋友是可悲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过真正的朋友。
-
如果一个人爱上了一株花,而这株花只长在成千上万颗星星中的一颗上,那么观看星星就足以让这个人感到快乐。
-
“我真的很爱你。”花儿对他说,“这是我的错,没让你明白我的一片心意。这都没什么。不过,你过去也和我一样的傻。我祝你幸福…请把玻璃罩放在一边吧!我再也不需要它了!”
(喜欢有个读者的评论:对喜欢的人,总是失去的时候才说出心底的声音。不懂彼此,在渐行渐远之后心却离彼此最近!)
-
第七颗行星就是地球了。地球可不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有一百一十个国王(当然,包括黑人国王),七千个地理学家,九十万个商人,七百五十万个酒鬼,三亿一千一百万个虚荣者,也就是说,约二十亿人。
(小王子前面陆续游历了几个星球,这些星球都只有一个人,分别是国王、地理学家、商人、酒鬼、虚荣者,这就是小王子作为小孩对各类大人的看法。而这些“奇怪大人”分布在地球各个角落各个环节。)
-
狐狸说:“对我来说,你就和成千上万个小男孩一模一样。我不属于你,你也不属于我。对你来说,我跟成千上万只狐狸也一模一样。但是,如果你和我认熟了,我们就谁也里不开谁了。那时候,我在世界上只有你,你在世界上只有我…”
-
“你最好在同一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我会从三点钟起就开始有期待了。愈是临近四点钟,我就愈是感到幸福。四点钟一到,我就会坐立不安起来。”
-
“那些人啊,”小王子说道,“他们争着挤上了列车,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要寻找什么。于是,他们就渐渐焦躁不安,急得团团转…”
2023/10《优秀的绵羊》
工作找得差不多了,终于有点精力继续看看课外书了,最近状态非常差,做啥都不能投入,只有看书、健身才能感觉这天是有进步的吧。
这本书分析了一流名校是如何运行的,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办学模式的,同时强调了大学的作用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去创建自己的生活。
很遗憾在步入大学前没能看到这本书,以至于本科、研究生阶段都按部就班的走上了一条比较迷茫的路,没有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爱好,现在快毕业了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从事什么工作,全程都是以找到一份大家眼中的好工作为毕业目标。
但也很庆幸,在还有半年毕业的这个时间节点看到了这本书。其实在步入大学前看到这本书的话,没有经历过大学生活自然也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好在现在看到为时不晚,不断自我反思、活出自己的生活这些、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这些在毕业后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看完整本书,感触比较深的就是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要不断地自我反思,要敢于跳出现有的条条框框。多问一下自己:我擅长做什么?我关心什么?我坚信什么?什么是优质的生活?我该如何拥有那样的生活?
此外,之前看到一个视频,大概意思是说看书不在数量多,其实大多数的书都已经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而且可能最终得出的结论都差不多,可能看的时候能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但看完后啥也不做不如不看。 所以,最好的是抓出书中某一个比较认同的点去实践,坚持下来,这样才能达到看书的效果。哈哈,效仿一下,希望我也能坚持下来。
摘要
-
那个时候,我终于感受到我的生命中那缺失的部分:给予自己寻找幸福的机会,创造自己寻找自由的机会。
-
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
-
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必然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
-
金钱固然重要,它支撑着职业发展、生活保障和国民实力等,但问题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仅仅是金钱吗?个人的生活不仅限于工作,而工作不仅限于收入;国家不仅限于它的财富,而教育也不仅限于培养职场能力。我们要千万警惕企业家或政治家的蛊惑,作为一个人,你要相信自己不仅限于能为企业产出多少利润或为国家贡献多少GDP。追究大学的使命是什么,无异于追寻生命的目的,即社会存在的意义以及人存在的意义。
-
我们必须考虑,“到底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不仅仅是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首先要明白自己已经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管其他人怎么评论你,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勇于发现新的理想和新的追求。两个极具智慧的问题,等着我们回答:(1)什么是优质的生活?(2)我该如何拥有那样的生活?
-
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
《有目标地工作》的作者拉拉·加林斯基在她的书中建议读者向自己提问。“我擅长做什么?”“我关心什么?”“我坚信什么?”
-
真正的自信是不管他人试图给你灌输了什么理念,自己都始终坚信“我”的价值远远超于成绩,真正的自信是自己决定了什么是成功。
-
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使命呢?或者更通俗地说,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热爱呢?年轻人一直习惯于完成近期目标,这样的一个问题令他们措手不及,难以作答。虽然没有完美的答案,但是我不妨提供几个建议。选择做一些自发纯粹的事情,就如同你小时候那样;选择做一些即使没有外在奖励你也会选择做的事情;选择做一些你可以废寝忘食地专注去做的事情;做你最喜欢做的事,不是你认为自己喜欢或者应该喜欢的,而是你的真爱。
-
我真希望自己有勇气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他人期望的阴影之下。”一个人可以为了等待未来的收获,无限期忍受工作的煎熬,延迟自己的满足感或者放弃享受工作本身。
-
与其为成功而工作,不如为工作本身而全身心投入,这个原则成了在黑夜中一直伴随着我的北极星。当我开始过度关注外在奖励时,我提醒自己必须重新关注工作本身,努力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当我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快乐便油然而生;一旦我违背了这一原则,痛苦、迷茫就随之而来。
-
花时间休整或者放慢脚步,跳出永无止境的名利追逐的陷阱,脱离无时无刻的被管理的状态,去探索学校之外的世界,去发展你一直以来没有机会获得的技能。
-
一位高中老师曾写信给我:“当学生或家长计划过于长远的时候,问题便随之而来。没有人现在就知道所有的答案,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或试图一步到位,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个问题。曾经在我22岁时拯救我、让我毅然放弃律师念头的一则建议是:绝对不要为你的一辈子做好计划,因为人的变化在两三年内都是巨大的,而且时刻会产生新的想法;你真正可以做到的是,想好现在要做什么。
-
创建自己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成就任何事情。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一直被灌输一个错误的理念,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现实中有很多事是不可能的。
评论区